中教数据库 > 现代中文学刊 > 文章详情

五四新文化的“运动”逻辑

更新时间:2023-05-28

【摘要】长期以来,在胡适等人的影响下,新旧文化之别主导着有关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叙述,认为提出新文化、新文学的老师影响了学生,从而形成新文化运动,继而促使了五四运动的发生。然而从看似"旧文化旧文学"的代表却又实际领导和发动了五四的《国民》和国民杂志社出发,我们看到了一幅不一样的"运动"图景。"国民运动"才是这一运动的本质,之后的继续向外"国民运动"和回归校园的"学术文化"和"文化运动"才是后续"运动"的分歧所在,"动"和"静"是焦点所在。"新文化运动"并非"新文化"扩展而来的运动,而是针对向内回归校园和学术的"文化运动"所提,是新的文化运动之意。上海国民党人正是基于此最早提出和使用"新文化运动"这一概念,陈独秀和《新青年》脱离北大,加入上海"同志诸君"阵营,才使得他和《新青年》汇入新文化运动的滚滚洪流。作为国民运动的"五四"和走向国民革命的"新文化运动"是运动的逻辑所在,亦是我们理解后续国民革命的关键所在。

【关键词】

1181 2页 免费

发表评论

登录后发表评论 (已发布 0条)

点亮你的头像 秀出你的观点

0/500
以上留言仅代表用户个人观点,不代表中教立场
相关文献

推荐期刊

Copyright © 2013-2016 ZJHJ Corporation,All Rights Reserved

京ICP备2021021570号-13

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0866号